诺兰是这个时代少数兼顾了高产、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导演

最近诺兰的电影《盗梦空间》重新上映,虽然当年上映时,我第一时间去看了这部片子,但这次在影院里重看,我发现除了极少数几个场景以外,我居然完全忘了这部电影的情节和细节,基本上等同于看了一部全新的电影。

这说明诺兰的电影没有太多的记忆点,尤其是思想性方面。同样,《敦刻尔克》只不过是三年前的电影,我也记不清讲了什么了,《盗梦空间》至少还能回忆起莱昂纳多·迪卡普里奥,让我回忆《敦刻尔克》任意人物的脸,我一张也回忆不出。

这说明,在诺兰的电影里,人物可能没那么重要,他的电影主要以独特的叙事手法见长。对于诺兰的电影,有一点是同时代其他导演无法与之相比的,那就是每当他有新片,上映之前总会万众期待,上映之后则会引起社交媒体上的大讨论。

这次的《信条》也同样如此。我在网上看到一些批评的声音,比如说诺兰还是玩的时间上的叙事技巧,这确实没错,但如果不是如此,也不会有每逢诺兰电影上映便引起全民讨论这样的事了。大卫·芬奇的《搏击俱乐部》也曾引起大规模讨论,但他别的电影就没有类似的待遇。还有《蝴蝶效应》或是《致命ID》之类,导演我都想不起来是谁了。

每一部电影都能引起关注和引发讨论,说明观众对于诺兰的电影有着强烈的预期,他们期待看到的是一种诺兰风格化的电影。对于诺兰来说,电影虽然有他强烈的个人风格,但又不是简单地重复自己。有人批评说《信条》讲故事仍然用的是《记忆碎片》的套路,也许叙事上有类似之处,但无论如何这肯定是两部完全不同的片子。真正重复自己的,是宁浩的《疯狂的赛车》对于《疯狂的石头》那种重复——再考虑到《两杆大烟枪》的存在,宁浩其实是在重复别人。

显然,未来的电影史上会有诺兰的位子,他已经拍出了足够多的电影,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同时兼顾到艺术性。电影工业化的时代,哪怕是极具个人风格的导演,也不得不考虑商业性,否则根本没人知道你的电影。纯粹考虑商业性的电影,则更像是匠人之作,多年以后的人们应该记不住迈克尔·贝这样的名字。

同样来自于英国的导演盖·里奇,目前也没有达到诺兰的高度。盖里奇的风格很明显,但不够统一,《两杆大烟枪》、《偷拐抢骗》或是最近的《绅士们》算是典型的盖·里奇电影,但《阿拉丁》或是福尔摩斯系列就是标准的好莱坞大片,更别提他偶尔还有一些烂片(记我记得有一部好像叫《左轮手枪》?)。相比之下,诺兰出品的质量一直比较稳定

无论如何,能在影院看到诺兰的电影,是这个时代电影爱好者们的一大幸事。我期待诺兰下一部作品的上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