诺兰是这个时代少数兼顾了高产、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导演

最近诺兰的电影《盗梦空间》重新上映,虽然当年上映时,我第一时间去看了这部片子,但这次在影院里重看,我发现除了极少数几个场景以外,我居然完全忘了这部电影的情节和细节,基本上等同于看了一部全新的电影。

这说明诺兰的电影没有太多的记忆点,尤其是思想性方面。同样,《敦刻尔克》只不过是三年前的电影,我也记不清讲了什么了,《盗梦空间》至少还能回忆起莱昂纳多·迪卡普里奥,让我回忆《敦刻尔克》任意人物的脸,我一张也回忆不出。

这说明,在诺兰的电影里,人物可能没那么重要,他的电影主要以独特的叙事手法见长。对于诺兰的电影,有一点是同时代其他导演无法与之相比的,那就是每当他有新片,上映之前总会万众期待,上映之后则会引起社交媒体上的大讨论。

这次的《信条》也同样如此。我在网上看到一些批评的声音,比如说诺兰还是玩的时间上的叙事技巧,这确实没错,但如果不是如此,也不会有每逢诺兰电影上映便引起全民讨论这样的事了。大卫·芬奇的《搏击俱乐部》也曾引起大规模讨论,但他别的电影就没有类似的待遇。还有《蝴蝶效应》或是《致命ID》之类,导演我都想不起来是谁了。

每一部电影都能引起关注和引发讨论,说明观众对于诺兰的电影有着强烈的预期,他们期待看到的是一种诺兰风格化的电影。对于诺兰来说,电影虽然有他强烈的个人风格,但又不是简单地重复自己。有人批评说《信条》讲故事仍然用的是《记忆碎片》的套路,也许叙事上有类似之处,但无论如何这肯定是两部完全不同的片子。真正重复自己的,是宁浩的《疯狂的赛车》对于《疯狂的石头》那种重复——再考虑到《两杆大烟枪》的存在,宁浩其实是在重复别人。

显然,未来的电影史上会有诺兰的位子,他已经拍出了足够多的电影,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同时兼顾到艺术性。电影工业化的时代,哪怕是极具个人风格的导演,也不得不考虑商业性,否则根本没人知道你的电影。纯粹考虑商业性的电影,则更像是匠人之作,多年以后的人们应该记不住迈克尔·贝这样的名字。

同样来自于英国的导演盖·里奇,目前也没有达到诺兰的高度。盖里奇的风格很明显,但不够统一,《两杆大烟枪》、《偷拐抢骗》或是最近的《绅士们》算是典型的盖·里奇电影,但《阿拉丁》或是福尔摩斯系列就是标准的好莱坞大片,更别提他偶尔还有一些烂片(记我记得有一部好像叫《左轮手枪》?)。相比之下,诺兰出品的质量一直比较稳定

无论如何,能在影院看到诺兰的电影,是这个时代电影爱好者们的一大幸事。我期待诺兰下一部作品的上映。

地铁里的羊毛大法

今天在推特上看到一则消息,说是每个月的1号,广州的上班族会在地铁里刷卡同站进出15次,因为按照规定,每个月第16次乘地铁开始打6折。

于是我大致算了一下,发了这么一条推:

广州地铁起步价2元,进出15次,等于花30元换来了全月的六折机会。接下来乘地铁,只要花费75元以上,折扣金额就会大于30块。每个月工作日22天,每天来回乘地铁至少花费88元。结论:所有每天乘地铁上下班的人在当月首日都应该先在同站进出15次以换取当月六折资格。

当即有人指出我算得不对,因为如果单程只是2元的话,虽然乘坐44次可以节约超过30元,但花2元本来是可以乘坐一次地铁的,如果按照正常坐地铁的方式,前面15次全价,后面29次六折,算下来花的要比15次全价+44次六折便宜。也就是说,每月初先花30块刷15次地铁卡用以换取优惠的本质,在于用30块买了15次以上打折的机会,那么这15次乘坐地铁必须折扣大于30块才划算,也就是说,当一个上班族单程地铁票价超过5元时才值得这么做。

当然,这样的办法对于上海完全不适用,根据上海地铁的规定,当月消费超过70元之后开始打九折。而上海地铁票价最低为3块。70块可以坐23趟上海的地铁,如果先刷23次,相当于用70块多买23趟地铁打九折的机会,跟上面的算法一样,必须单趟地铁票价大于30块的时候这么做才划算。

显然,上海是没有单程高达30元的地铁票的,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说,上海的管理者更为精明,至少从交通费优惠的角度,避免了广州那样,广大上班族每月1号在地铁站内进了出出了进,不停转圈圈。

上海的老百姓应该是最会过日子的,也因此才会产生精明的管理者。一个广州上班族,单程上班地铁票价5元以上,于是他在月初先在同站进出,用30元换来整月坐地铁打六折,算是会生活了吧?但是上海人有更好的做法。

大多数城市的地铁票价都是以乘客乘坐的总里程计算的,最高票价取决于该城市地铁里程的上限。但其实最高票价还有另外一种封顶的方式,即用两个起步价任意乘坐地铁。以上面广东上班族为例,当单程地铁票价大于等于5元时,他们可以采取如下的乘坐方式:

刷卡进站,走到出站闸机那里,刷卡但不出站——乘坐地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——先走到进站闸机那里刷卡“进站”,正常刷卡出站。

整个过程相当于人刷卡同站进出了两次,也就是说,无论实际乘坐多长时间的地铁,每次花费的钱永远是两个起步价。当然,这样的乘坐方式,还可以与第16次的六折优惠相叠加。假设一位广东上班族单程地铁票价为5元,那么他每月上下班乘地铁的花费为162元,如果采取了上述同站进出的办法,花费则为117.6元,省了四十多块,够买份烧腊了。

这个办法不是我发明的,而是多年前在上海地铁线路越来越长的时候,在本地一个论坛看到的,至今记忆犹新。我说上海人会生活,可一点也没有夸张。

更多投资与生活类的文章,欢迎支持我的爱发电